我是替代性重要他人|監護兒少服務

文/新北市兒少保護個案追蹤輔導服務中心 陳欣妤
「社工,當天你可以陪我一起去嗎?我有點想你,但我想要換個會談的地點,在辦公室會談使我覺得太過緊繃,有時候會分不清楚是去訴苦還是被審判。」這是一位逃離機構的少女,渺無音訊地過了幾天,主動透過訊息與我聯繫的內容。陪伴監護兒少的過程,我們觀察到許多孩子受到成長經歷的影響,渴望透過「伴侶關係」彌補缺失的「依附感」和「安全感」。因此,兒少們往往輕易與他人結為伴侶,逐漸忽視了關係中的自身感受和價值。
少年的能力其實超乎我的評估
去年,為建構兒少「正向人際關係」互動與連結,我協助就讀國中的小鄭從外縣市的安置機構轉換至台北。新環境的制度相對彈性,讓小鄭可以根據在機構內的表現,自行安排網路使用時間,也可以申請外出和朋友吃飯,使小鄭的生活變得豐富有彈性。當在社群中看到朋友們分享結識異性伴侶的動態時,感到羨慕的小鄭,開始上傳露骨照片、結識網友,之後便多次與網友發生性騷擾事件,又與機構內離院的少年結為伴侶、發生性關係。一連串的事件,使我懷疑當初轉換機構的決定是否正確?為了協助小鄭建立穩定生活,社工們開始分工合作,每週輪流與小鄭會面、接送她上下學。然而,各種事件仍持續發生,小鄭甚至開始不斷地說謊和逃離機構。為了更深入了解小鄭的感受與想法,社工們以各種方法試探、蒐集資訊,過程中卻忽略了小鄭的不安全感,以及對自我的主控權。她開始表現出反抗、忽視自身能力和感受等反應,我們與小鄭之間的信任也逐漸瓦解。
為重新建立信任關係,我多次透過訊息向小鄭表達關心並提供協助。以一起吃飯、提供物資等理由,成功與小鄭聯繫上。會談過程中,為避免小鄭對話題反感或以說謊應對,我壓著懸著的一顆心,慢慢表達我對小鄭未來需要面對的課題,同時我也關心小鄭與男朋友的生活安排,並鼓勵她談談對未來的想法,以及感到困難的部分,並且陪伴她面對過程中的不自在。終於,我認識了「最真實的小鄭」,而不是「大人所期待的小鄭」。
令我驚訝的是,小鄭在逃離機構時並未攜帶金錢與物品,而她竟能在社區中穩定生活!她對於生活安排、自我照顧、交通以及連結資源的能力,都超乎我過往的評估和想像。沒有親屬的依靠與協助,伴侶成為小鄭唯一的重要他人。在男友身上,小鄭獲得了被認同以及被需要的感覺。不過男友的經濟狀況並不穩定,無法支撐兩人的生活費,也因此促使小鄭願意主動與我聯繫並尋求協助。
或許小鄭願意返回機構還有一大步需要努力的空間,但當面對困難時,她願意信任我,與我聯繫與討論。我相信這個過程,小鄭已鼓足了勇氣。
信任才能建立關係
這段服務歷程讓我深思,與監護兒少初次見面時,我們總會說:「當你們面對困難時並不是孤單一人,我們就像是你們的『替代性重要他人』。生活中的困難、無助與疑惑,我們都可以一起討論、尋找資源讓基本生活穩定。」但在服務過程中,我們時常因為擔心兒少再次受到傷害與迷失自我,而忽略了兒少的自我權益。使孩子與我們互動時,習慣以說謊與美化的方式,展現所謂的「生活穩定」。這時,才發現與兒少相互建立信任感,比起直接提供資源更加重要。當兒少面對無助與困難時,能夠主動與我聯繫,我感受與看見的不只是「轉機」,更是服務歷程中的「成就感」與「自我價值」。我認為,「穩定生活」除了提供協助與連結資源,有時也應跟隨著兒少的腳步,慢下來一起整理每一刻真實的感受與想法,陪伴他們創造和體驗更加豐富的每一步。
>> 上帝派來的天使|自立少年分享
>> 線上捐款|支持兒少監護兒少服務